最近看到河北印发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远程异地评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规定河北省内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要采用远程异地方式组织评标。加上去年发改委发布的第26号令,现在开始在动评标专家的利益了。

规定要求,一个项目,至少要在两个不同城市设置主、副评标场地,从全省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全程隐匿姓名、面部遮挡、变声处理,线上完成异地远程评审。
去年发改委第26号令《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就已经明确过,要全国范围内推动专家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评标专家库共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形式。现在已经陆续在动了。
意味着以后,一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评标专家可以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跨区域评标。二来,对评标专家“蛋糕”开始动手了,诟病已久的评标“暗箱操作”,逐步被打破。
而且评标专家现在还要对评标行为终身负责,不会因为你退休或者与评标专家库组建单位解除聘任关系等免予追责。无论你到哪里,都要为自己当时的行为负责,出了问题都会找到你。
所以现在一些人对评标慢慢没那么热了,这几年部分地方的评标专家续聘率在降低,山西近两年每年都有1000多人“主动”或者被动解聘。
不光是个人的终身责任,你的评标行为也和你所在的工作单位奖惩挂钩。评标的行为数据共享之后,会被工作单位作为专家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的评优参考。
如果做的不好,年度履职考核不合格的,会被解除聘任关系调整出库,同时还要通报入库推荐单位。
慢慢的,评标专家越来越不自由,蛋糕被越动越少,动力在减弱,热情在降低。
但是整个流程,更规范了。都按标准办事,结果也更公平。减少人为干预,更加公正。只是对于走有捷径心态的人,难做了。
